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性 |
|
II型超敏反应 |
|
抗体 |
IgG、IgM |
抗原 |
细胞表面 |
反应时间 |
Min~hrs |
介导因素 |
抗体 |
组织学 |
抗体和补体 |
表现 |
细胞溶解与坏死 |
由Ig G或者Ig 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超敏反应。
- 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 新生儿溶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 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是一种特殊的Ⅱ型超敏反应
- 抗基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 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
-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细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 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 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 IgG或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使靶细胞溶解,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介导的调理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
- IgG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效应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作用,溶解破坏靶细胞。